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,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,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,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。腹股沟疝就是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腹外疝。
腹股沟疝有多种分类法,通常将其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。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(内环)突出,向内、向下、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,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(皮下环),并可进入阴囊,称为腹股沟斜疝(indirect inguinal hernia)。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,不经过内环,也不进入阴囊,为腹股沟直疝(direct inguinal hernia)。
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,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%~90%,或占腹股沟疝的85%~95%。腹股沟疝发生率男多于女,约为15:1;右侧比左侧多见。
2003年,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学组成对人腹股沟疝分型进行了修订。根据疝环缺损大小、疝环周围腹横筋膜的坚实程度和腹股沟管后壁的完整性,把其分为Ⅰ、Ⅱ、Ⅲ、Ⅳ型。Ⅰ型:疝环缺损直径≤1.5cm(约一指尖),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,腹股沟管后壁完整;Ⅱ型:疝缺损最大直径1.5~3.0cm(约两指尖)、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,但薄且张力降低,腹股沟管后壁已不完整;Ⅲ型:疝环缺损≥3.0cm(大于两指),疝环周围腹横筋膜薄而无张力,或已萎缩,腹股沟管后壁缺损;Ⅳ型:复发疝。
腹股沟区解剖概要
1.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 由浅而深,有以下各层:
⑴皮肤,皮下组织和浅筋膜。
⑵腹外斜肌:其有髂前上棘与脐之间连线以下移行为腱膜,即腹外斜肌腱膜。该腱膜下缘在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之间向后、向上反折并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。韧带内侧端一小部分纤维又向后、向下转折而形成腔隙韧带(陷窝韧带),它填充着腹股沟韧带和耻骨梳之间的交角,其边缘呈弧形,为股环的内侧缘。腔隙韧带向外侧延续的部分附着于耻骨梳,为耻骨梳韧带(图43-4)。这些韧带在腹股沟疝传统的修补手术中极为重要。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形成一三角形的裂隙,即腹股沟管浅环(外环或皮下环)。腱膜深面与腹内斜肌之间有髂腹下神经及髂腹股沟神经通过,在施行疝手术时应避免其损伤。
⑶腹内斜肌和腹横肌:腹内斜肌在此区起自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/2。肌纤维向内上走行,其下缘呈弓状越过精索前方、上方,在精索内后侧止于耻骨结节。腹横肌在此区起自腹股沟韧带外侧1/3,其下缘也呈弓状越过精索上方,在精索内后侧与腹内斜肌融合而开成腹股沟镰(或称联合腱),也止于耻骨结节。
⑷腹横筋膜:位于腹横肌深面。其下面部分的外侧1/2附着于腹股沟韧带,内侧1/2附着于耻骨梳韧带。腹横筋膜至腹股沟韧带向后的流离缘处加厚形成髂耻束(图43-5),现代疝修补术特别强调这一结构。在腹股沟中点上方2cm、腹壁下动脉外侧处,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造成一个卵圆形裂隙,即为腹股沟管深环(内环或腹环)。在男性,腹横筋膜由此向下包绕精索,成为精索内筋膜。深环内侧的横筋膜组织较增厚,称凹间韧带(图43-6,7)。在腹股沟内侧1/2,腹横筋膜还覆盖着股动、静脉,并在腹股沟韧带后方伴随这些血管下行至股部。
⑸腹膜外脂肪和壁层腹膜。
上述可见,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空隙存在,在腹股沟内侧1/2部分,腹壁强度较为薄弱,这就是腹外疝好发于腹股沟区的重要原因。
2.腹股沟管解剖 腹股沟管位于腹前壁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,大体相当于腹内斜肌、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。成年人腹股沟管的长度为4~5cm,腹股沟管管的内口即深环,外口即浅环。它们的大小一般可容一指尖。以内环为起点,腹股沟管的走向由外向内、由上向下、由深向浅斜行。腹股沟管的前壁有皮肤、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,但外侧1/3尚有腹内斜肌覆盖;管的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腹膜,其内侧1/3尚有腹股沟镰;上壁为腹内斜肌、腹横聪明能干的弓状下缘;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。女性腹股沟内有子宫圆韧带通过,男性则有精索通过。
3.直疝三角(Hesselbach三角)直疝三角的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,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,底边为腹股沟韧带。此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,且腹横筋膜又比周围部分为薄,故易发生疝。腹股沟直疝即在此由后向前突出,故称直疝三角(图43-8)。直疝三角与腹股沟管深环之间有腹壁下动脉和凹间韧带相隔。
参考《外科学》第7版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主编 吴在德 吴肇汉
供基础、临床、预防、口腔医学类专业用(P388-395)